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| EN
医疗人物

天天来付出 老来没烦恼

辛苦工作了大半辈子,在黄金岁月享受悠闲生活,是多数长者对晚年的期待。在佛教慈济中医义诊中心(红山)作志工何苏妹和顾玉好,更希望能把握人生余下的时间,终身学习,回馈社会。


尽管年事已高,佛教慈济中医义诊中心(红山)的志工何苏妹(左)和顾玉好(右)仍保持极大的热情在默默付出。(摄/ 曾美珍)

多年以前,红山地区以私会党横行著称,但如今这里已变成老年人口相对偏高的高龄社区。为让当地年长者享有更多的医疗服务选择,慈济基金会(新加坡)自2011年11月起,拓展中医部提供一周五天的义诊服务。

经长期耕耘,中医部于2022年10月正名为佛教慈济中医义诊中心(红山),据估义诊中心七成病人年龄在60岁以上,平均每天会有两到三名中医师为约30名病人服务看诊。

义诊中心能够顺利运作,有赖于志工团队的长期付出。放眼望去,诊所里的志工大多已年届六旬年纪,却依然老当益壮,一点都不比年轻人逊色。每天来值班的志工从两人到十多人不等,每趟值班至少四小时,人人各司其职,协助登记、接待病人、打扫卫生和做饭,手上没有丝毫停歇。

走出家门 另一番体悟

志工何苏妹今年即将庆祝八十大寿,却没有放慢付出的脚步,依旧风雨不改,每周两天到义诊中心值班。2004年底南亚海啸,夺走了近三十万人的生命,当时新加坡慈济为南亚海啸赈灾募款,成为何苏妹认识慈济的契机。隔年的2005年,她从会员转而投入志工行列,在当时位于牛车水的义诊中心付出。后来义诊中心从牛车水迁至红山社区,熟悉诊所运作的她也顺势继续留下来做志工。

在诊所,何苏妹主要负责接待病人,确保他们一进门就感到舒适。对许多年长病人来说,见到何苏妹就像见到老朋友,一进诊所就相互问候,聊聊生活。见到合适的时机,她也会抓紧机会分享慈济理念,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。

除了接待工作,何苏妹也负责义诊中心清洁工作,并每周为员工准备一次午餐。虽然身体机能逐渐被岁月蚕食,但却无阻她做着拖地清洁等的体力活儿,为社区居民付出的一分心意。

放弃待在家的安逸,何苏妹说:“待在家里,我每天能做的家务就这么多,既然我们还能走路走动,就应该抓住机会走出来贡献力量。不要只想着自己太老了,只要身体健康、心态年轻,这就足够了,如果一直无所事事,身体反而会更快地恶化。”

在义诊中心付出时,何苏妹(左)也会抽空和病人聊天交流。(摄/ 曾美珍)

这些年身为委员的何苏妹接引了不少志工,其中一位也在义诊中心付出多年,她就是志工顾玉好。顾玉好是2007年在何苏妹接引下认识慈济,2012年她开始在义诊中心付出,也因此对顾玉好对义诊中心大小事了若指掌,无论是接待病人的询问,还是清洁厕所等工作,她都任劳任怨承担起来。

随着义诊中心运作数码化,年届七旬的顾玉好也与时并进,努力学习操作各类网上平台,包括志工管理系统、捐款平台和视频会议工具。对长辈来说,学习新的数码工具的确不容易,但她认为,亲自学会操作不仅方便自己,也为了不麻烦别人,“如果没有学会,你就永远要依赖别人。”

顾玉好(右)和病人之间建立了一定的信任,当她使用手机时遇到问题要求助,也会向他们不耻下问。(摄/ 曾美珍)

在地服务 充实每一天

两位资深志工的用心付出,义诊中心职工都看在眼里,何佳倩说:“两位师姊什么都会做,也对诊所各项运作十分熟悉,哪里需要她们,她们就马上补位。

疫情较为缓解后,义诊中心开放志工服务时段。职工陈贞憓说:“冠病期间,许多人都不敢靠近诊所,但这两位师姊仍然来付出。”

询及会不会担心感染风险,年事已高的何苏妹和顾玉好认为,毕竟自己已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,因此并没有太担心,反而认为能够走出来贡献,比待在家更好。两人也体谅地说,义诊中心职工在疫情下已经应接不暇,若还要处理接待和繁琐的消毒工作,实在是太辛苦了。

活到老学到老,每当遇到有关电子产品的疑问,顾玉好(左)经常会向义诊中心职工陈贞憓请教(摄/ 曾美珍)

就连诊所的病人也注意到志工的默默付出,常到义诊中心就医的慈济会员林金叶说:“这里的志工都很有同理心,也很关心我,像何师姊会定期与我通过电话联络,问我最近过得怎样。有时候,我们会在我家附近的巴刹见面,喝茶聊天。”

83岁的林金叶和何苏妹是在从事办公室清洁工作时认识的,两人很快就成为好友,随后林金叶在2009年由何苏妹接引成为会员,之后她也常到义诊中心求医。林金叶说:“我现在经常和朋友夸慈济的好,并鼓励他们捐款给慈济。”


何苏妹(左)和慈济会员林金叶(右)在义诊中心外合影,两人认识多年,经常保持联系。(摄/ 曾美珍)

无偿看诊的佛教慈济中医义诊中心(红山)进入社区,服务许多当地年长病人。

辛苦工作了大半生之后,在黄金岁月悠闲度日,是多数年长者向往的晚年生活。但对何苏妹和顾玉好而言,她们更希望能把握人生余下的时间,终身学习,回馈社会。

“以前我们以为帮助别人会让自己吃亏,但实际上我们也从中受益。我们与来看诊的病人分享生活与心情,通过倾听我们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别人。”顾玉好最后说:“这里有很多闲聊和笑声,时间过得更快。”

 

(资料提供:潘在祥)


延伸阅读